|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文章内容
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比较
|
甲巯咪唑 |
丙硫氧嘧啶 |
相对效力(倍数) |
10~50 |
1 |
初治期口服(次/d) |
1.0 |
2-3 |
维持期口服(次/d) |
1.0 |
2 |
初治期剂量(mg/d) |
15~30 |
150~450 |
维持期剂量(mg/d) |
2.5~10 |
50~200 |
血清蛋白结合 |
0% |
80%~90% |
核受体结合 |
是 |
否 |
血清半衰期(h) |
4~6 |
1~2 |
分布容量(L) |
40 |
20 |
作用时间(h) |
>24 |
12~24 |
肝病时的代谢率 |
正常 |
下降 |
肾病时的代谢率 |
正常 |
正常 |
胎盘透过率 |
低 |
极低 |
乳汁含量 |
低 |
极低 |
抑制T4转换为T3 |
无 |
可 |
TPO抑制(24h后) |
72.5% |
28.6% |
主要不良反应 |
孕期致畸 |
肝损害 |
甲巯咪唑(MMI)与丙硫氧嘧啶(PTU)各有所长,在临床工作中,我们应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方案。MMI的优点血浆半衰期长,作用时间久,每天可只需服一次,故依从性较好,且药效相对效力为PTU10倍以上,抑制TPO明显,肝毒性小;两药相比倾向优选MMI,但PTU的优点是起效快,具有外周组织抑制T4转化为T3独特作用,胎盘通过率低,故有三种情况宜选择PTU:即妊娠前3个月,甲亢危象,对甲巯咪唑过敏或不敏感。
我通过认真学习充分掌握了这两个“兵”的优缺点,治疗起“甲亢”病人来就更加应付自如了!(李群辉)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